权力斗争的根本依赖于政治力量的对比,谁拥有更大的官职,谁的支持者更多,便能将其他觊觎权位的人打败。当时,高拱担任内阁首辅和吏部尚书,这两个职位至关重要。首辅在明朝相当于其他朝代的丞相,是文官中的最高职务;而吏部,则是六部中最具权势的部门,掌控着人事。与之为敌,尤其是在京察年间,必定会被打压得无处藏身。
高拱不仅官职高居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,连打手也遍布朝堂。尽管最初他在内阁的排名仅居第五,但短短一年内,陈以勤、李春芳、赵贞吉相继被他排挤出局,他迅速跃升至第二,并最终击败了张居正,成为了首辅。为何他如此强大?因为他曾担任过国子监祭酒,类似于官员储备学校的校长。谁敢与他为敌?即便是简单的指责或奏折,也足以使对方身败名裂。
展开剩余84%按照常理,高拱应当是难以败北的,但他却败给了张居正。纵然张居正的官职远不如他,手下的人脉也不及他,但最终,权力斗争的结果却是高拱的失利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?事实上,高拱一度视张居正为知己,甚至在自己即将倒台时也依然如此看待。而张居正,也曾把高拱当作知己,只是因为权力的欲望,最终背叛了他。
《明史·张居正传》中有记载:“拱至,益与居正善。”高拱名副其实地傲气十足,在嘉靖年间,他与任何人都不愿意妥协,包括当时的首辅严嵩。尽管严嵩在背后操控着权力,但却无法左右高拱的立场,因为高拱背后有裕王的支持。裕王是嘉靖唯一的儿子,虽然他并不是太子,但在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更重要的是,高拱为人清廉,无欲无求,几乎没有可供攻击的把柄。
令人意外的是,高拱对张居正却恭敬有加。即使在满朝文武面前,他也毫不掩饰对张居正的赞扬:“除了张居正,满朝上下皆是饭桶。”高拱之所以如此看重张居正,是因为他认为张居正是一个实干家,而实干家无论何时都极为稀缺。要想成为实干家,不仅需要智慧,还要有非凡的勤奋。而在当时的朝廷里,大多数官员仅仅是空谈家,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。
早在张居正二十五岁那年,他就上奏了一份名为《论时政疏》的奏折。这份奏折不仅提出了改革的问题,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。可惜,当时的嘉靖皇帝将这份奏折直接丢进了垃圾桶。毕竟,改革之事繁琐复杂,而嘉靖本身是个对朝政漠不关心的皇帝,他更愿意去追求长生不老的秘诀。而当张居正在隆庆年间再次提出改革的奏折时,结果依然如同上次一样被无视。嘉靖皇帝的懒散与隆庆的无所作为,使得张居正的改革计划几乎无望。
然而,要推动改革变法,张居正深知他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力。而高拱,同样渴望拥有这种权力。两人都在追逐同样的目标,这种竞争关系注定了他们最终的对立。事实上,早在五十二岁那年,高拱和张居正共同郊游时就曾讨论过未来的目标,他曾言:“将来入阁为相,一定要与君匡扶社稷,建不朽之功业。”此话表明,高拱视张居正为自己的一位助手,然而,他却未曾意识到,张居正的抱负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。
张居正不仅想要开创盛世,更渴望进行彻底的变革。毕竟,明朝当时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,地主阶层占有大量土地,却联合官府将税负转嫁给百姓,导致贫困和流民日益增多。张居正的目标是推翻这一体制,实施彻底的改革。然而,改革的前提是拥有绝对的权力,只有当他自己掌握了这种权力,才能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。
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张居正并非孤身一人,他得到了冯保的支持。冯保,司礼监的太监,虽然身为宦官,但在宫廷中的权势不容小觑。冯保正是利用自己的身份,将张居正的计划传递给了万历帝和皇后,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高拱的倒台。冯保的举动成为了改变权力格局的关键一步,而这一切,也让高拱未曾察觉。
在当时,冯保的影响力不可小觑。作为太监,他有着深厚的宫廷背景,而高拱则试图将司礼监的权力划归内阁,这直接与冯保的利益冲突。冯保并非普通的太监,他有着琴棋书画的爱好,而非庸俗的娱乐,因此,他的上位绝对不会让高拱随意掌控。而高拱出于权力的雄心,试图压制冯保,这直接导致了冯保与张居正的联盟。
高拱的倒台并非单纯的外部原因,更多的是因为他自身的盲目自信与缺乏危机意识。如果他早些意识到张居正与冯保的联盟,也许他还能避免这一灾难。然而,面对张居正与冯保的联合,他并未采取果断措施,而是继续相信张居正的忠诚,这最终成为他失败的根源。
直到隆庆五年,高拱发现了张居正与冯保的密切联系,但他依然未曾采取强硬手段。作为曾经的知己和同僚,他依然信任张居正,未曾想到张居正最终会在背后给予他致命一击。可笑的是,张居正明明是策划这一切的人,但在高拱倒台时,依然装作关心他的模样。高拱被驱逐时,张居正不仅扶起了他,还说了许多安慰的话语。然而,这一切不过是为了掩饰张居正背叛的真相。
最终,高拱的倒台让他彻底清醒,他在《病榻遗言》中以“荆人”称呼张居正,表达了自己对昔日知己背叛的愤怒与失望。“荆人”一词,指的是张居正出生在荆州,带有强烈的贬义,体现了高拱对张居正的深深痛恨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河配资-按天配资交易-专业配资开户-散户配资在线登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